您好,欢迎访问盐城市明悦机械厂官网!
177-1520-4276
177-1520-4276
您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行业资讯

联系我们

盐城市明悦机械厂

地址: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盐路49号明悦机械
电话:177-1520-4276

咨询热线177-1520-4276

放倒机割麦子,小麦割倒机

发布时间:2023-12-05人气:0

知青往事割麦

1、当知青,讲知青,纪念知青。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,感悟历史中的人、人的历史…...

2、与割麦的累乏相比,磨面的事情简直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一段。

3、五黄六月天,“杏儿黄,麦上场”。前几天走在下工回村的路上还是满眼的。成块成片稚嫩的麦穗相互挨挤着,一起在晚风里摇摇晃晃。山野间特有的青草味和麦子的清香随风袭来,感到特别好闻。一到芒种前后,那麦田就一个样子了,满眼的渐渐泛黄。

4、禁不住入夏以后毒日头几天的暴晒。曾经由绿渐黄的麦田几乎在一个晌午就变成铺天盖地的金黄。在热腾腾夏风的撩拨下,前仰后合的麦子们一起荡着起伏的麦浪。麦垄间传来麦子们枝叶穗子相摩擦的沙沙的声。光明子和杨丙子两位队长立在田头望远。麦熟一晌。他们在筹划先割哪块地,后割哪块地。

5、开镰那天,我们像一群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新兵,拎着新镰刀跟在社员们后边仓促上阵了。站在地头,不待队长发话,也没有丝毫的谦让,男社员们一人拿三条垄,女社员们一人拿二条垄,弯腰闷头开割。

6、我和美丽紧挨垄。我看她左手一拢一握,二条垄的麦子在手。右手一镰挥下,一把麦子齐根倒下。弯腰前进一小步,再拢再握麦,再挥刀,又一把麦子齐根倒下。割出丈把远,把割好的两把麦子对着头一拧成麦腰子。把割好的麦子拢在一起,放在麦腰子上用力一捆,一个麦个子躺在了地上。

7、我学美丽的样子,弯腰割麦。一手攥住麦秸,一手握紧镰刀把。待镰刀挨到到麦子根部,我用力去拉。美丽割过的麦子留下的麦茬子不仅短还都一样高。放倒的麦子一把一把整整齐齐地躺在两垄间。回头看看我割的,麦茬子高低错落参差不齐不说,放倒的麦子横横竖竖漓漓啦啦地散落在两垄间。美丽说,麦茬子不能留得太高,浪费不说,种下茬庄稼时也不方便。见我不会打麦腰,她打腰时就多打一个放我垄上。

8、开始我是弯腰割麦。半个小时过去腰就开始酸痛。开始还忍着。实在忍不住,只好割一会,站起来挺一下腰。后来就蹲着割。蹲不住了就坐在地上割。不仅腰酸痛,镰刀把磨得手指疼。麦秆刺得手心疼。汗水蛰得眼睛疼。麦芒的碎屑粘在汗津津的皮肤上,浑身刺痒。还有干渴和。头顶是火辣辣的大太阳。脚下是热腾腾的土地。在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麦垄里,我无论采用哪种姿态都浑身不得劲。看看社员们。刷刷地都割到地中央了。再看看咱们知青,唉,遮阳的草帽没有。擦汗的毛巾没有。解渴的水罐没有。新配备的镰刀也没磨快。各个和我一样狼狈不堪。要不是早早割到地头的杨并子们纷纷回身接垄,帮助我们割麦、打腰、捆麦个子,我们真不知道何时才能割到地头

9、下来,身子像散了架。回到灶房,吃饭都想躺着吃。不待洗涮一下提提神,钟声又响了。麦子已经拉到场里,要连夜打场。

10、罗P儿干的是技术活儿。我们女生把麦个子用叉子挑开摊在场院上,他挥着鞭子,大声吆喝牲口,拉着石磙子一圈圈地碾压麦子。他领导着牲口在麦场里反复来回地碾压。我们女生跟在石磙后边不停地用木杈挑麦草。麦粒被碾出来以后,我们把麦秸杈走。社员们用木锨把剩下的麦糠麦粒聚在一起,一锨一锨抛向空中,麦粒和麦糠便在晚风中分手了。

11、麦场里也不都是原始的农业劳动。麦场的一边有几台电动脱麦机。索纪红等男生们抱起一捆捆麦个子,把有麦穗子的一头在滚子上反复按压,麦粒子就唰唰地掉落到滚子下头了。

12、劳动的场面是热烈的。吆喝牲口声,牲口的响鼻声,脱麦机的轰隆声,扬场时麦粒子落地的刷刷声,麦秸被碾压时的破碎声混和在一起,彼此说话都要大声喊叫。

13、劳动的场面是肮脏的。不仅几台电动脱麦机前灰尘土滚滚,随着扬场木锨的每一次挥扬,麦芒和麦粒和尘土也一起飞舞。随着木叉的每一次挑起,麦芒和尘土一次次飘落粘附在我们的头上身上。

14、劳动的场面是快乐的。夜晚的凉快驱走了白天的乏累。到农村的次收获让我们很兴奋。我们忘了累,忘了脏,忘了已是半夜,尽情地和麦子们地亲热着。

15、队长吩咐皮玲玲、李承穗和我把脱去麦粒的麦个子堆成垜。麦垜越堆越高,脚下一滑我就从麦垛上轱辘下去。李承穗拉我一把没拉住,我把她也带了下来。跌落在麦垛下的麦秸堆里,只觉好舒服啊。乏累之极的我俩竟然就此趴在麦秸堆里睡了过去。

16、麦收是龙口夺食。中午的时候麦秆容易倒地,太热人也受不了。抢收那十几天活路的安排是:天天太阳未出来,我们已经割出老远了。早饭都是各家各户送到地头吃。割到十点多钟日头毒了回家休息吃晌午饭。下午三四点钟再下地割麦。割到天擦黑回家吃晚饭。晚饭后到场院打场到半夜。

17、割麦贵在坚持。“不怕慢,就怕站。”“眼是孬种,手是好汉。”“不要看着多,肯定能割完。”心里念叨着它们,那麦垄就不那么长了。割了两天,我发现长得高的麦子好割,落麦穗也少;地头地脑的麦子长得太矮,割起来格外辛苦,要把腰猫到低时,刀头才有可能紧靠麦根。我还认识到,割麦时控制麦茬子高矮的关键是握刀把的手要放低。如果手过高,麦茬子就会参差不齐。

18、我们学会蘸着盐水磨镰刀。磨完之后,像村民一样用大拇指肚试一试刀口的锋利。女生还是体力上不行。男生们就像村里的老爷们一样,自己割到地头,忙返身来接应我们。十几天的麦收下来,知青没有一个是孬种,全都坚持下来。我们的头发和社员们一样脏乱得像乱草。皮肤晒得褪了皮直晒成黑黝黝的颜色。顾不得洗换的被麦个子挂得破破烂烂,背上是一圈圈白花花的汗渍。腰虽然还是酸痛,割麦和打麦腰的技术已经纯熟。粗糙的镰刀把儿把我们的手掌磨起水泡又磨成了茧子。我们的手掌也把新镰刀的把儿磨得油亮光滑。

19、夏去秋来。我们割过谷子、高粱、糜子,也割过扎手的豆子和掰完棒子的玉米秸。有了麦收的洗礼,这些农活就不在话下了。

20、麦收时节是一年中为忙碌和重要的事情。全村的男女老少几乎全部出动,自动地投入到这忙碌的收获与劳累的喜悦中。颗粒进仓之后,整个杏林村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。听不见人声,听不见狗叫。人人家家都在睡觉。我们也睡着了。【周公解梦】说

21、“屋上生禾官位吉。”说梦见麦子的人会生活幸福一辈子。我们和杏林尽情地睡在夏收后的舒坦里。

22、附1:现在村里割麦、都用上了机器。只有边边角角的地块还要人工手活行事。上的这位当年和我们一起下地的老姐已经年近六十。家境不好,每年秋夏她都去帮人割地。能挣100元。

你童年有过麦割麦子的记忆吗

有过的,咬牙切齿感觉,忘不了的累却快乐

你童年有过割麦子的记忆吗?几十年啦,那时从内蒙赤峰,刚来北大荒落户,秋天看到既将丰收的小麦,心情无比激动,金黄的麦海,丰收再望,开镰那天大家都磨拳擦掌,我初次割麦,但是也不服气,磨好刀,站茏,开割,人人争先恐后,老农民不慌不忙,很有章法,十二个苗眼,六刀完成麦个捆的整齐化一,非常标准,我却手忙脚乱,六刀不成,就七刀八刀,捆的麦个也不标准,一会就被落后了,到了下午,两腿也推车啦,腰也痛,背也疼,真的不易啊,第二天总结了教训,叉开腿,尽量六刀完成,不慌乱,真的好了些,几天后才顺过架来,农民割麦是体力活,但当时大家一起特快乐,午后还有贴晌饭,玉米大楂粥,吃过贴晌饭,拿到整工钱,丰收的喜悦,冲淡了劳累,想想当年,回不去喽,机械化收割,一切都变啦,越来越好!

我出身在关中西府北塬上农村一个祖祖辈辈靠种地生存的,我们那里的土地很平坦,七十年代的“万亩喷灌试验点”就在我们那里,主产是小麦,成熟季节的麦田金光闪闪,一望无际,美丽得很。

小麦是跨年度的农作物,在地里生长的时间长,麦子成熟后,开镰割麦是一件大事,一般要提前两三周赶集做准备工作,主要是修复和添置割麦的农具,再割几斤肉,准备慰劳一家人,有庆祝的意思。

记得我十一、二岁那一年的开镰割麦那,父亲给我一把镰刀,郑重其事的告诉我,你从今年开始跟着我学割麦,并且给我比比划划的讲了一些割麦的要领。比如说腰要弯低,镰要拿稳,不急不慌,一下一下等。

我听着学着,心里很高兴,好像自己从今往后就是大人了似的。母亲为了鼓励我,给我做了一碗白糖水泡馍,像是举行礼一样的让我吃下,也叮咛了我一些诸如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等,就让我跟着父亲上路了。

我干活是个左撇子,加上腰没有弯下去,结果没割几下,镰在麦杆上向上一滑,就把右小腿割了个大口子,血流不止。父亲很生气,认为我让他丢人现眼了,让我哥赶紧把我领回家,头也不回的割他的麦子去了。

回到家里,那时候条件差,不懂得消毒,母亲帮我简单包扎了一下就完了,结果第二天给发炎了,腿肿得像个罐子一样,第三天还流脓了。割麦是龙口夺食,这时候家里怕出这类事情,我不仅没有割成麦,还耽误我哥领着我看病,父亲很不高兴。

农村人把干农活不行的年轻人叫“黄腰客”,我从此就落了个“黄腰客”的名声。父亲是农业上的一把好手,认为我丢了他的人,从此都不正眼瞧我。在的右腿脚面向上约二十厘米处留下个指头蛋大的伤疤,成为我一生耻辱的印记。

小时候在老家还小,割麦子没有干过,但是奶奶带着几个孙子孙女,在田间捡麦穗确实不少。奶奶一边拾一边鼓励,好好拾,多了回去蒸白面馍。

农村的孩子真快乐,麦收时节打赤脚,田沟地头抓蝈蝈,逮得青蛙煮一锅。

我们的童年割麦的时节,充满了梦幻的色彩,帮大人提茶到地头后,我们小伙伴们就开始满地里寻野韭菜,抓青蛙,那时的青蛙不象现在象珍宝,我们手里握跟树条,一抽就是一个,另一只手用杨树条的倒钩串得一大串提着……抽一个串一个,提不动就用布袋装上。有一年我爸爸还用镰刀砍了一只别人围过来的兔子,让我美美的吃了餐兔肉。

读初中后就再没有这样快乐的记忆了,我们得亲自握镰刀上阵了。

裆部拉开,两脚扎稳,右手握平镰刀,左手撩住麦杆沉下身子,从左往内怀磨地旋勒,往返嚓嚓嚓飞快三镰刀,一大抱麦子随后撂下……我照我爸的样子割麦,我可以追上我的妈妈,但追不上爸爸,他是队长,干农活没有几个追得上他。

七天农忙假忙完回到学校,多少同学都累扒了,老师让我们写农忙心得收获,我写了这样几句:

小时候农忙放假,我收获了一锅香喷喷的青蛙汤,吃得满嘴油光喜洋洋。

这次农忙放假,我收到了一把锋利的镰刀,嚓嚓嚓三镰刀,一抱麦子放倒,妈呀!我的腰化了脓,这会儿痛得还直不起腰!

老师把我的心得读到这,全班轰堂大笑。

有一个同学,站起来对我说:“你这个蠢东西,老子不让它腰痛就站起来"。

“放屁!"我怒视着他“你是个大草包,准落在后面下鸭蛋”。

哈哈哈同学们对那个懒虫同学一通的嘲笑。

这就是我童年割麦的一点还没忘却去的记忆。

有凡是农村人80年以前都割过小麦。

有过,当然有。潮爷曾经在回答中多次说过,我们老家农村不是产棉,产麦区。生产粮食品种单一,水稻产区。地少水田多,主要栽种水稻。地少,种麦少。少量的地,种点,小麦,油菜,大麦。种油菜不多,所以分的少,因此油少。大麦,主要是应付青黄不接的,分到社员家中,留点用作麦芽。磨粉放入稀稀的粥中,干吃炒面。小麦,每家分几十斤,磨粉,下疙瘩汤,擀面条。高地种,主要为解决粮食紧缺问题。

虽然麦地不多,但肯定会参加割麦了。割麦主要是麦芒“忽”人。(那个“呵”人,方言,没那个字)。一般会长褂长袖子,系紧袖口。颈脖处也扣得紧紧的,颈脖上围条毛巾。主要防止麦芒的细灰侵入,那会非常非常地痒。难受,有的皮肤过敏的,会痒的红成一大片,起疙瘩的。潮爷一贯皮肤黑,粗糙,反而不怕忽人。即便颈脖布满了麦芒灰尘,也不会痒。割麦时,也开始热了,汗流满面,因为怕忽人,很多人不敢擦汗。中午回家休息,先去池塘洗个澡,拎手上,只穿一条短裤。打个赤脚回去吃午饭。

以前打麦是妇女干的活,用的是莲枷。现在农村赶集还可以买到,用来打菜籽,绿豆,黄豆等。后来有打麦机,打稻机了,晚饭后去生产队大晒场打麦。男劳力用机械,女劳力抱麦铺。其他的人,将打过的麦铺挑开,抖一抖,再运走。这运走的麦铺,由行家堆麦堆。打锣卖糖,各干一行,分工明确。脱下的麦粒,运到另一个地方摊开,晾晒。因为麦少,所以几天便收割完毕。晒干后,每户分一点,直接挑到磨坊去磨粉。可以吃新的疙瘩汤,自家擀的面汤了。

为了抢收,我爸,我妈每人拉个架子车拉麦子,端午节过后,夜晚的月亮比长圆,比亮,晚上拉麦子,凉快。一车装好后去装另一车,我就跳着够装好车的车辕,一跳够到了车辕给拽了下来,随之车压下来,给我压在下面,爸妈吓坏了。现在想起来来是不帮忙,净添乱了。爸爸今年春天走了,很怀念那时!

有。我十几岁的时侯割过麦子,自已开干子割的很快。后来觉得太累,就和别人换了位置,第四个割,叫拉碌碡。结果落得越来越远,在这种情况下觉得没信心了。那时我想起在学校上早操跑步的一件事,由于我个头小总是站在队列的位带着队跑,跑的又快,采的步子又准,有一次去迟了,跟在后面跑很吃力。这两种情况看来是一个道理。

麦子熟了

1、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,以前靠人力收割庄稼的年代,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新型收割机一袋烟的工夫,便可将大片大片庄稼转变成颗颗金黄饱满的麦粒,从仓口流泻出来。喜看 ,回想往昔,不禁让人感慨万千。

2、麦过芒种自,是农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观察总结所得。从我记事时起,土地就已经实行生产责任制,下放给农户。芒种前几天,农民们便开始磨镰开割了。

3、总是在头天晚上,就要为明日的收割做各种准备。虽然伯伯和我们分家过了,但是农事活动还是一起做的,主要因为父亲年纪轻轻就患了类风湿,导致脊椎变形弯腰,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,善良淳厚的伯伯便一直无怨地挑起大的重担。

4、父亲铁匠出身,磨镰敲剪刀是好把式,一大家子十来口人,十来把镰刀,在夏日微凉的夜色中,有着浅浅月光洒下的晚上,父亲就着昏暗的灯光或明亮的月光,在土屋里或院子里,低着头,左脚尖轻踏那长条形中间磨凹了磨石,一边嚯嚯磨着,一边不时从旁边的脸盆里撩点水浇到上面,伴随着有节奏的声音,一把把锋利无比的镰刀闪着寒光在父亲的右脚边放置好了。父亲又开始忙着找捆绑麦子的麻绳,给车轮充气,检查车闸。母亲在准备着明早上地的吃的,馒头,洋葱,水壶,一一包裹好,做完这一切,夜已深,隐隐似乎还能听到远方田里虫子的幽鸣,一起一伏,时断时续。

5、第二天,天麻麻亮,在睡梦中便被大人匆忙的脚步声和急促的说话声吵醒了,接着便会听到声声快起床的呼唤,睁着惺忪的双眼,很不情愿地穿衣下地,洗脸梳头,此时大人们已出门,便赶紧跟了上去,迟了要挨骂的。

6、一路走来,村子里静悄悄的,天际有点发白,头顶还有几颗星星在忽闪,整个村子还笼罩在黎明前的夜色中,远处隐隐传来公鸡的打鸣声。大人们赶着牛车在前面走,牛蹄子一步一个脚印踏着地面,发出叭嗒叭嗒的声音,在清晨的空气中回响。我们几个孩子跟在大人后面,低着头,无精打采地,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乡间凹凸不平的小路上。好不容易到了地头,天已放亮。东边天空露出了鱼肚白。深蓝色的天幕下,一无无际的麦田在清晨的风中轻轻摇摆,发出沙沙沙的声音,看不清楚,但可想象到,麦浪被风拥着一波接一波涌向远方的样子。淡淡的麦香味在空气中氤氲着,轻入鼻孔,又被风儿送去老远。

7、卸下所有的装备,各人拿各人的镰刀。“开镰",伯伯一声令下,所有大人们包括母亲伯母哥哥姐姐们一行六七人便一字排开,手执亮闪闪的镰刀,每人间距三行麦子,小孩每人一行。那时,我和伯伯的小女儿也就八九岁光景吧,跟在大人后面,只听到前面传来咔嚓咔嚓的声音,黄黄的麦子片刻功夫便在眼前一堆堆整齐躺着了,原本平整的麦田被割开了一道越来越大,越来越长的口子。

8、眼看大人们渐行惭远,我跟妹妹落得老远,心一急,手被镰刀不小心划了道口子,赶紧捂住,血还是透过指缝滴了下来,妹妹急急为我找了棵刺儿草,把它的叶子揉碎,挤出汁在伤口上,还真管用,血渐渐止住了。

9、天已大亮,大人们已回过头来了,眼看跟我们碰面了,好羞愧呀,赶紧低头加劲割,可是心有余力不足,我们姐妹俩的动作像老黄牛走路,总也快不了。时值中午,头顶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全身发热,胳膊裸露在外的部分发红,感觉生疼,前面大人的影子又渐行渐远,隐没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麦浪里了,心里便生出些许沮丧和失望的情绪来,小小年纪心里便有了活着不容易的感慨。

10、简单饭后,开始装车了。装车是讲究技巧的,要使车身保持平衡。如果车身前轻后重,车辕会挑起,容易向后翻倒。如果前重后轻,则大大加重牛的负担,牛身背负很重的压力,难以迈开步。还有不能装得左重右轻,或右重左轻,稍稍颠簸下,就会导致翻车。父亲虽不能负重干活,却是有技术懂技巧的人,装车的活总是交由父亲来干,他站在牛车上,接过我们抱过来的一捆捆麦子,规则有序地放置好,打好地基,越往上越高,我们得用木杈挑起地上的麦子,用力高高举起,送到父亲手边。父亲一会儿左,一会儿右,一会儿前,一会儿后地忙碌着,边观察,边码放,总之得维持好车身的平衡。装好了,然后解绳,扔绳,拉绳,绑定,这个过程中,一人拉住穿过滑轮位置的绳子,一人在收口处拽住,一边喊号子,一二三,一二三,一点一点使劲,直到再也拉不动半寸了,才收住绑定绳子在车辕上。

11、父亲吆喝着牛,慢腾腾地往回走。到晒场后,把麦子卸载集成一个圆圆的上大下小的像房子样的草垛,顶端是撑开的雨伞状的,以防遇到雨天雨水注入麦垛中,夏天的气温高,麦粒很快就会发芽。那样一年的收成就泡汤了。

12、说到这里,有一个小插曲,挺逗人笑的。据说村里有家大户,弟兄四个,每年收麦时节,一大家人,大哥,二哥,三哥在田里割麦装麦,由老四负责赶牛车往晒场运,各家是各家,分开集垛子,到后,你知道怎么样了?老四家麦子长势差,结果到后,他家的麦垛子明显比几个哥哥的大,原来老四总在暗地里把哥哥家的麦子往他家麦垛上放。这一度成为村里人茶余饭后的笑料,大家见到老四总会调侃道“喂,守家,年年就你家麦子收成好啊,”老四总是嘿嘿一笑,不由脸红了。

13、总是在父亲赶牛车回晒场的当儿,我们才有了歇息的空儿,尽管正午的太阳当头照,可那会儿也感觉不到热了,一头侧卧在麦堆上,用草帽儿遮着脸,闭上眼睛尽情休息会,消除重体力后的疲累感。有时,也会坐下来,仰望头顶,天好高好蓝,远处有洁白的云朵,像羊群。低下头,眼前,粉红色的打碗花,朵朵盛开在长着细长叶子的蔓条上,棵棵点缀在收割过的土麦茬上,真好看。还有开着紫色花的刺儿草,虽然它全身是刺,可花儿看起来很耐看。勤劳朴实的庄稼人啊,尽管日子艰难,可是总能在苦难中,在大地之上发现生活中足以抚慰人心的美好来。

14、遇上好天气,经过连续七八天的抢收,麦子全部运到晒场上了。各家各户,大垛小垛的麦子,像一个个小房子,密集分布在晒场各个角落,描出一副浓浓的盛世丰收的景象。

15、接下来,开始摊场晾晒了。一人专门用铁耙把麦秆从麦垛顶端一点一点用力拉扯下来,其它人用木杈把它摊开摊匀,在火辣辣的阳光下晒上两个钟头,再把平铺在地面的麦秆挑起而立,为的是更充分通风晒透,只有足够干,麦粒才能够轻松碾压,不会因潮湿而粘在麦秆上不肯下来。这个过程叫摊场和立麦。后还有一个倒场的过程,充分晾晒后,把立起的麦秆又用木杈放倒摊平,接下来便开始碾场了。

16、一直到现在,有的人家的门前还放置有一种圆柱体的大石头,灰白色的,柱体直径大约四十公分,高八十公分。应该是从山上采下的石体,经过石匠的粗糙打磨,便成为了叫做石碾的东西。石碾两头,两个圆心中间有凹陷,碾场的时候拉石碾的器具两头嵌在凹处拖动其前行,据说一个石碾大约五六百公斤的份量,那个年代一粒粒粮食都是通过它的缓慢滚动碾压出来的。

17、犹记得,夏天的中午,火红的太阳当空照,一位老农头戴麦秸编成的草帽,站在麦场中间,一手牵着牛缰绳,一手执长鞭,不时拖着长长的腔调吆喝上一声。老牛低着头,慢吞吞地走着,吃力地拉着套挂在它屁股后面的大石碾,一圈又一圈,原先蓬松的麦秆被石碾压下去,像一个厚厚的饼变得越来越薄,圆柱形的麦秆一根根被压扁,麦粒同时被挤压了出来。这中间,有时看见牛停下来要拉了,老农赶忙扔下绳鞭,捡起放在旁边的一把铁锹顺势接住牛粪。牛在绳子的牵引下转啊转,老农也跟着不停地走啊走,把那个年代特有的面永恒地定格在了悠远的时空里。

18、在碾场的当儿,闲下来的年轻人便坐在场院里的大柿子树下,男人们打扑克的,围观的。女人们纳底的,聊家常的,长长的线绳不停地拉呀拉,针尖儿在女人前额的发间划呀划,母亲的柔情,在悠悠日子里尽情浅浅挥洒。孩子们像猴子般爬上树,藏在那硕大茂密的树冠间,藏猫猫,吹口哨,极尽顽皮。女孩子家,是不擅长于爬树的,望着满树绿叶间的小柿子,它的顶端浅的小花还未脱落呢,看起来好可爱。女孩子把落在树下的颗颗小柿子捡起来,小心翼翼用针线串起来,就成了一串好看的翡翠。轻挂在脖子上,感觉好像成了童话里的公主,那一刻,脸微微红了,心里甜蜜蜜的感觉!啊,那种情景,今回想起来,仍会轻轻拨动心中那根琴弦!

19、时代在发展,后来,有了拖拉机后,才告别了老牛碾场的日子,现代化机械让生产效率越来越高,如今收割机的工作效率更让人不可思议,集碾场扬场各种功能于一体。

20、那时麦子从收割到变成麦粒,要经过好多道工序,割麦,拉麦,摊麦,碾麦,起场,扬麦,真的不容易。说到这儿,起场是怎么回事有人可能不太清楚,就是看麦粒从麦秆上充分碾压出来了,然后用叉子把麦秆挑起收集到一块,下面便是一层混杂在麦壳里的麦粒了,不挑去麦秆,怎么能得到干净的麦粒呢,这个过程叫起场。

21、木杈把碾扁的麦秸秆挑起,集成一垛,然后把下面的麦粒麦壳混合物推扫到一堆,往往就已傍晚时分了,如果正好有风的话,要赶紧趁风扬麦,就是用木锨铲起混合物,顺着风的方向高高扔出,在空中,麦壳便随风飞起落到远方,沉甸甸的麦粒垂直落下,混合物便截然分开了。如果没有风的话,人们便一起坐下来,说说笑笑等着清风徐来的那一刻。那时,天边,一轮硕大的夕阳正红,染得周边的天空像着了火,人们的目光总会被那一幅壮丽的图景吸引,齐齐望向那里,脸上带着劳动后收获的喜悦,带着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。

22、稍有风吹草动,便立刻有人喊,风来啦,所有人立即起身,趁机男人们开始提锨扬麦,女人们准备用扫帚尖轻轻掠去少许落在麦粒堆上的麦壳。一阵紧张的劳动后,一堆堆金黄的麦粒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了,顾不上细细品味劳动果实的幸福感,趁天还未完全黑把麦子装袋,扎口,上车,在夕阳后的余晖里,拉着车回家,脚步轻盈,那种心情,只有热爱生活,与苦难的生活共生共伴的农人才可体会得到吧。

23、多少年过去了,世事更迭,斗转星移,岁月变迁,那时收获麦子的一道道工序,一幕幕情景,那些时代特有的农具,总在记忆里鲜活着,挥之不去,成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永远的精神财富。

盐城市新明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(盐城市明悦机械厂)生产割晒机、割捆机及与拖拉机配套的系列割台。由于该机有体积小、重量轻,机动性能灵活、操作简单方便省力、割茬低等优点。广泛适用于平原、丘陵、坡地、窄小、田间地块的作业。“明悦”牌4G、4GK系列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口碑优良,产品更是远销非洲、东南亚等发展中 。公司始终致力于“把农民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”为企业愿景,秉承“品质打造品牌,创新成就未来”的经营理念,以“不断提高产品质量,提高客户满意度”为方针,竭诚欢迎国内外客户莅临指导、互利互惠、合作共赢,共创美好未来。

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?

0 0
标签:全部
网友评论

管理员

该内容暂无评论

江苏省盐城市网友

推荐资讯

177-1520-4276